不久前,新西兰宣布将从下半年开始加入征收旅游税国家的行列;无独有偶,立陶宛也在数日后表示,从7月1日起,该国首都维尔纽斯将成为第三个向游客征收旅游税的立陶宛城市。旅游税,这项源起于法国、意大利、德国等国的税种,短短数年间在全球多国“遍地开花”,有媒体甚至认为,“征收‘旅游税’已经成为国际新趋势”。
在旅游税“走红”全球的路上,对其不满和质疑的声音始终未见停歇。一个典型的质疑是:游客作为旅游地的匆匆过客,凭什么要承担缴税的义务?又能否享受相应的权利?
在已经或计划开征旅游税的国家或地区,尽管每位游客需要多掏的钱数不多,但乘以庞大的游客人数,这无疑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政收入。不过,从各国征收旅游税的理由来看,增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,比“经济账”更重要的,是“环境账”“社会账”乃至“政治账”。
表面来看,作为全球第三大出口产业的旅游业比传统的第一、二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更小,但细究之下却未必然。吸引全球游客的目的地(尤其是自然景观类)往往是此前数千万年间人迹罕至、生态环境原始脆弱的地区,突然间出现的大量人类活动会给当地自然生态带来巨大压力,尤其是旅游者产生的垃圾、废弃物等的清理、运输、处理,无一不是解决起来花费高昂的棘手难题。新西兰政府就表示,未来征得的旅游税,主要用途之一就是修复当地受损的自然环境。
而在城市、乡村等以人文景观为主要游览项目的旅游目的地,如何兼顾游客与当地民众、直接获益与未能直接获益的当地民众、外国游客与本国游客等多方利益,在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同样是亟待解决的课题。
在一些发展中国家,由于财力不足,基础设施建设落后,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入境游客对公共服务和设施的需求,征收旅游税以尽快补齐社会发展短板的必要性自不待言。即使是在发达国家或地区,由旅游业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同样存在——据媒体报道,在常住人口只有16万的英国牛津,近年来游客人数已达到700万以上,尽管旅游业令当地获益颇丰,但本地民众不堪其扰却也是事实。对这样的旅游目的地而言,旅游税的征收,不仅可能有助于调节游客流量,更重要的或许是通过税收实现二次分配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各方矛盾。换句话说,尽管缴税的是游客、直接受益的是当地民众,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,游客群体也终将在更加友好、和谐的旅游环境中获益。